重庆乡村振兴专报〔2022〕67 期 重庆巴南:抓好“三个一批” 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增收
巴南区坚持把促进脱贫人口增收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中之重,抓产业、稳就业,建立利益机制联结,稳步做好脱贫人口稳定增收工作。
一、突出源头活水,发展产业带动一批。一是激活脱贫特色产业。大力发展“黑”产业,构建形成“黑五牧”“黑五谷”基础产业格局,产值达1900万元,带动农户户均增收1.2万元。建成4500亩专业化蔬菜生产基地,1000余户农户发展果蔬种植,户均年收入超过8万元。二是盘活乡村旅游产业。依托资源禀赋,打造“云林天乡”“彩色森林”“月亮湾万亩渔村”等乡村旅游景区景点,规划旅游精品线路8条。截至目前,旅游综合收入24.8亿元,带动429名脱贫人员吃上“旅游饭”。三是用活金融支持政策。抓住全国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试验区发展机遇,农户信用评级覆盖面达81.8%。加强与银行、担保机构合作,支持脱贫人口优先担保、优先贷款、优先贴息,累计放贷金额达33亿元。积极开展脱贫人口小额信贷,累计放贷6376.1万元、2265户次,解决脱贫人口资金缺口问题。
二、着力细中见大,抓好就业稳住一批。一是抓细监测帮助就业。落实区、镇、村三级网格监测机制,半月排查一次,动态更新就业人员、失业人员、返乡人员、有意愿外出人员“四本台账”,做到心中有数。建立数字乡村互联网平台,开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专项模块,精准对接脱贫人口就业需求和企业用工缺口。落实脱贫人口就业“1311服务”(提供至少1次职业指导、3个适合的岗位信息、1次政策解读、推荐至少1个合适的培训项目),做到失业即登记,返乡即应聘。二是落细政策支持就业。投入财政补助资金6951万元,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07笔、5272万元,支持农民群众就业和自主创业。将有意愿的返乡脱贫人员,纳入职业农民培训,引导发展电商、直播带货等新型业态,培训3期660人,推动就业200余人。培育壮大社会化服务组织,优先吸纳返乡回流脱贫人口就业。加快创建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,延伸脱贫人口就业链条。三是精细开发公益性岗位兜底就业。聚焦农村公路养护、场镇清扫保洁等领域,精准开发公益性岗位,帮助脱贫人口“家门口”就业。截至目前,公益性岗位安置脱贫人口1082人,超年度目标任务17.6%,实现有就业意愿脱贫人口充分就业。
三、织密坚实纽带,建立机制联结一批。一是落实农业项目联结机制。充分发挥扶持政策导向作用,督促落实与脱贫户、监测户等低收入群体建立利益联结机制,千方百计让脱贫群众的“钱袋子”鼓起来。今年以来,已落实各级衔接资金总额4146万元,涉及47个产业项目。二是压实农业经营主体联结责任。扶持壮大龙头企业、农民合作社等农业经营主体,推广“农民入股+保底收益+按股分红”等模式,采取土地入股进行利益联结合作社96家,带动农户8000余户,每年保底分红近1600万元。三是夯实集体经济组织联结基础。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,盘活资源、资产、资金,带动脱贫人口增收。东温泉镇14个村集体经济组织联合脱贫户、监测户,共同出资200万元建设有机肥厂,打造增收新基点。姜家镇蔡家寺村成立农民合作社,发展“黑”系产业,村集体经济增收68万元。